神人纹双耳彩陶壶
藏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
藏回纹双耳彩陶罐
藏肢爪纹双耳彩陶罐
●华小燕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重要代表,距今已有约4300至4000年的历史。其分布范围广泛,基本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相同,主要涵盖泾、渭水上游,大夏河、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随着部落的迁徙,彩陶的足迹从泾渭流域一路向西,直至河西走廊的玉门一带——这是史前农耕文明向西北的勇敢扩张,也显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主要遗存的有柳湾遗址、白道沟坪遗址、鸳鸯池遗址等。
马厂时期的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稳定的农业生产和家畜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渔猎活动成为补充手段。此时制陶业依旧兴盛,陶器制作技艺依然高超。
马厂类型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马厂早期的彩陶,保留着半山彩陶纹饰华丽的传统,但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马厂中期彩陶壶数量大增,双耳彩陶罐减少,彩陶壶变得瘦高,颈部加长,下腹内收,主要纹饰为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马厂晚期纹饰趋于简化,施红色陶衣,以黑色波折条带纹为主。马厂类型时期彩绘技法也出现了变化,除了黑、红两色相间使用外,出现了在红色宽带纹上再加绘一条黑色窄带纹,到中晚期出现红色陶衣,个别的还有白色陶衣。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
马厂先民描绘在彩陶上的蛙与水流,透露着黄河上游的丰饶。稳定的农业、活跃的渔猎,彩陶不仅是礼器、祭器,更是日常生活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纹饰来了解古代先民生存环境,宇宙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马厂先民描绘的动物为什么大多集中在水生或两栖动物方面,究其原因,因为它们是人类日常接触、观察最多的温顺动物,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动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生态环境和动物分布的宝贵资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类型的彩陶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卍”“┼”“一”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马厂类型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陶器发展通常在半山类型结束后,分两支向后发展。一支以青海省乐都区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青海地区,与后来的齐家文化关系紧密。器型以壶为主,形体比半山类型瘦高,最大直径上移,纹饰以变体神人纹和四大圆圈纹为主,图案结构变得比较松散。不仅纹饰简单,而且彩绘也变得粗糙,这是彩陶文化走向衰退的表现;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器型以单耳筒状杯、侈口深腹盆为特色,壶和瓶很少,纹饰以回形纹、三角折线纹、菱格纹为主。这一支吸收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马厂类型不仅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点,还将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