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漫谈临夏境内的烽火台
时间:2025-08-07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张有财

行走在临夏的山山水水之间,眼帘中不时会看到一座座烽火台,巍然矗立在山巅,虽已破败不堪,但依然能看出大体轮廓,其挺拔的身姿,为临夏大地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用于军情报警的一种军事设施,烽火台在不同时代的叫法也不同,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时称作“烽台”。烽火台的报警方式为:守台士兵发现敌人进犯时,白天以点燃烟(烽),夜间以点火(燧),通过清晰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周边报警。当一处烽火台点燃后,相邻的烽火台都会接连点燃,一座传一座,迅速将情报送到千里之外的军事中枢部门。烽火台报警的具体方法依照来犯敌军人数多少而不同。汉、唐、明代均有不同的规定,居延汉简中的《塞上烽火品约》中将来犯敌人分为十人、百人、千人3个标准,分别规定白天或夜间放烟几炷、举火几堆。唐代《李卫公问对》中规定:白天来寇十骑以下,点一炷烟;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点两炷烟;五百骑以上,点三炷烟;黑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敌寇,烧柴笼。到了明代,火器已经装备到边关烽燧,随着技术升级,除了传统的放烟举火之外,鸣炮也成为新的示警手段。据甘肃高台出土的明代《兵守火炮号令》规定:按照来敌人数不同分为十名以下、十名至百名、百骑以上3个标准,白天分别燃柴一至三堆、鸣炮一至三声,夜间分别举火一至三把,鸣炮一至三声。如果来敌达千骑以上,那就按照规定必须燃柴、举火、鸣炮“相连不断”。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规定:敌百人左右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与传统讯息传递方式相比,烽炮发射时能发出火光、烟雾和强烈的爆炸声,使军情传递得更快速更准确。各烽火台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传递给附近的守军,有的通报给沿线官府,有的直接传向京城,各司其职。

临夏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既是“内华夏,外夷狄”的一条缓冲地带,又是中原王朝控制数番的前哨阵地,隔绝“羌胡”的南翼防线,堪称“关陇藩篱,西控诸蕃,东毗中原,犄角河西,肘腋陇右。”《读史方舆纪要》,历来为秦陇藩篱,西北边陲重镇之一。临夏也是从中原通往青(海)、(四)川、(西)藏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为了加强和控制这一地区,明王朝在临夏境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河州卫为主的军事防御及保障体系,烽火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马鞍山烽火台

临夏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既是“内华夏,外夷狄”的一条缓冲地带,又是中原王朝控制数番的前哨阵地,隔绝“羌胡”的南翼防线,堪称“关陇藩篱,西控诸蕃,东毗中原,犄角河西,肘腋陇右。”《读史方舆纪要》,历来为秦陇藩篱,西北边陲重镇之一。临夏也是从中原通往青(海)、(四)川、(西)藏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为了加强和控制这一地区,明王朝在临夏境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河州卫为主的军事防御及保障体系,烽火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临夏境内的烽火台呈线状分布,按其修筑时间和防御对象的不同分为二十四关所属的烽火台和交通要道所属的烽火台两个系统。

大庙山烽火台

1河州二十四关烽火台系统

明初,为了防御退居到漠北的北元对内地的不断侵袭,明王朝在西北和北部修筑长城,筑九边要塞的同时,为了防止游牧在西部的藏族与北元勾结,共同侵扰内地,出于政治和军事防御需要,明王朝于洪武年间,在当时河州辖区内沿天然屏障积石山—太子山—白石山山脉一线选择山巅、谷口等交通扼要之处,由北而南、南而东,设置了积石、崔家峡、樊家峡、五台、大峡、红崖、癿藏、老鸦、土门、朵只巴、船半岭、槐树、乔家岔、沙马、大马家滩、小马家滩、麻山、俺陇等二十四座关隘,作为捍卫西陲重镇河州抵御西南游牧民族“入侵”劫略的屏障。明嘉靖本《河州志》载:“关隘,二十四处,洪武年间开设,每关官一员,军五十名守把,一年一换,轮流驻守。同时也修筑了一定数量的烽火台,作为河州二十四关的附属军事建筑。”

二十四关所属的烽火台其修筑年代与河州二十四关设立的时间几乎同时,为明代洪武年间修筑,这些烽火台基本是沿着边墙二十四关设立,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依次有:

大墩烽火台:为河州二十四关第一大关积石关的军事报警设施,也是河州烽火台中最西端的烽火台,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大墩村内,后在清末修筑静安堡时被毁,仅留地名,现原址有大墩村保安族群众居住。

马鞍山烽火台:为河州二十四关之一崔家峡关的烽火台,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周六家社北1800多米处的山梁上,与大墩烽火台遥相呼应,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留有不规则的烽火台体。为实心四棱台体,边长3米,残高3.3米,为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12厘米。

墩坡山烽火台:属河州二十四关五台关的烽火台,位于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方家村六社北面的山梁上,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断面呈“凸”字形,平面呈方形,边长5米,残高2—3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8厘米。

赵家山烽火台:属河州二十四关红崖关的烽火台,位于积石山县居集镇劳动村李家社以北400米处的阳山顶上。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两侧有障墙相连,边长8米,残高10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0厘米。

土门关烽火台:属于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土门关的烽火台、朵只巴关的烽火台,位于今临夏县马集镇关门村轲坨社西300米的半山腰高台地上,地处土门关北面200多米处,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底长、宽各5米,残高9米,台体为夯土版筑,夯土层15—20厘米不等。

大庙山烽火台:属于河州二十四关的槐树关、朵只巴关、船半岭关和土门关,位于今临夏县韩集镇大庙山上,在土门关烽火台东北面五里处,与土门关烽火台遥相呼应。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实心四棱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长、宽各4米,残高5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15—20厘米不等。

梁家山烽火台:位于今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北侧的梁家山突出台地上,南与大庙山烽火台相望,也属于河州二十四关的槐树关、朵只巴关、船半岭关和土门关,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断面呈“凸”字形实心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基座,平面为正方形,底宽15米,高5米;上部台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米,南北长6米,残高4米;台体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不等。

大古堆烽火台:属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沙马关,是临夏境内唯一一座修建于河谷中的烽火台,位于今和政县城关镇上新村上巷社西侧,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3.5米,宽约4.5米,残高约4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约20厘米,受长期的雨水侵蚀,烽火台现已残破不堪。

鱼嘴山西烽火台:属于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大马家滩关与小马家滩关,位于今康乐县苏集镇高楼子村晏家山村南2000米处的鱼嘴山梁上,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正四棱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边长6.7米,残高5—3米不等;系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0厘米,周边有倒塌的障墙痕迹。

鱼嘴山东烽火台:属于河州二十四关大、小马家滩关,位于康乐县苏集镇丰台村大河沿自然村西南约700米处的鱼嘴山梁上,西与鱼嘴山西烽火台相距500多米相望,东邻苏土司城,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东西长9米,南北宽7米,残高7—5米,系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10厘米,外面一周有倒塌障墙和壕沟的痕迹。

曹家山烽火台:属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麻山关,位于康乐县草滩乡曹家村北侧200米的曹家山梁上,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底部残长6米,残高6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0—20厘米。

景古烽火台:属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俺陇关和景古堡的军事报警设施,南侧300多米处与景古城相邻,位于今康乐县景古镇北侧的山顶台地上,现障墙已完全被毁,仅存烽火台体。呈底大顶小的圆柱形,顶部平坦,直径10米,底部直径19米,残高6米;台体为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12厘米。因平田整地,台体周边障墙被挖毁。

大古堆烽火台

2沿着交通要道修筑的烽火台

明代中期,占据蒙古高原的蒙古瓦剌部兴起,并不断南下侵扰,明王朝考虑到河湟地区是蒙古进犯内地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增强边防预警能力,于天顺二年下令修筑从青海到内地的烽火台,临夏境内沿着古道修筑的烽火台都是在这一时期修筑的。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烽堠二十一处,天顺二年设立,每一处军五名常守。”

从临夏境内这一时期的烽火台的分布来看,从青海民和进入临夏境内后,其烽火台的修筑路线分为2条,一条大体呈自西北向东南,经永靖县新寺乡、川城镇、小岭乡、杨塔乡、三塬镇,经过临夏县莲花镇、桥寺乡、北塬镇,再经和政县三十里铺镇、广河县城关镇,沿驿道一直延伸到康乐县虎关乡,与临洮县境内的烽火台相连接;另一条自西向东,从青海省进入后,经永靖县坪沟、西河、沿着湟水南岸一直延伸到盐锅峡,与通往兰州的烽火台相连接。

其中自西北向东南分布的烽火台有:

大山坪烽火台:位于永靖县新寺乡塌崖村大山坪社东800米处的大山坪顶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12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0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8—12厘米;周围为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6米,墙宽2—2.6米,残高4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7厘米。

段岭烽火台:位于永靖县新寺乡段岭村西500米处的山嘴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烽火台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9.5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0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0.2米;周边为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6米,障墙基宽4米,残高4米,夯土层厚14—18厘米,南墙正中辟门。

马家东山烽火台:位于永靖县新寺乡崖头村东200米处的马家东山顶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5米;平面呈长方形,底边长11米,宽8.5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20厘米;周边为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基宽4米,残高1—3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4—18厘米,北墙正中辟门。

川城烽火台:位于永靖县川城镇川城村西50米的山顶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7.4米;平面呈近正方形,底边长9.3—11米,顶边长3.5米,宽3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4—18厘米;周边为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9米,基宽3米,残高1—3米不等,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8厘米。南墙正中辟门,门宽6米。

小岭烽火台:位于永靖县小岭乡泉沟村西北300米的山坡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实心四棱台体,自下而上收分,残高8.2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9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8厘米不等;四周有障墙,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8米,东、北墙已毁,仅存西南两面障墙,基宽2.5米,残高5.5米,障墙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8厘米,门址不详。

焦河东湾烽火台:位于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东900米的山顶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台体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8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9.1米,台体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四周为障墙,平面呈长方形,长27.1米,宽25.3米;障墙基宽3米,顶宽2.4米,残高6.6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0—20厘米,东南墙正中辟门。

景古烽火台

关山烽火台:位于永靖县三塬镇三联村关山社南150米处的关山山顶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5米,平面呈长方形,底边长11.1米,宽6.4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约14厘米;周边为障墙,平面呈长方形,长27.3米,宽26.6米,基宽3米,残高4.9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东墙正中辟门,门宽1.6米,高1.5米。

肖家圈烽火台:位于永靖县三塬镇三联村西南200米处的山顶上,东南距关山烽火台遗址3.3公里。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呈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7米;平面呈正方形,底面边长10米,为夯土版筑,夯层厚15—17厘米;烽火台四周为障墙,整体平面呈长方形,长29米,宽26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8厘米,大部已坍塌,门址不详。

冯家坷坨烽火台:位于永靖县三塬镇向阳村坷坨社西南500多米的黄河北岸台地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残高8米,边长8米;周边为障墙,平面呈长方形,长30米,宽17米,墙基厚3.4米,顶端残厚1.2米,残高3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大部分已坍塌,南墙中辟有门,门宽1.6米。

段岭烽火台

尕墩坡烽火台:位于临夏县南塬乡陈黄村撒拉社以北1000米处的山顶台地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实心四棱台体,残高7米,底长宽各8米,顶宽3米;四周为障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25米,残高3—5米,顶宽1.6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7厘米。

尕塬烽火台:位于临夏县南塬乡尕塬村3、4社东北600米处的台地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底大顶小的实心四棱台体,底宽7—8米,残高6米;四周为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1米,外障墙高4—6米,内障墙高3米,障墙顶宽2米,障墙基宽3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7厘米。

朱家墩烽火台:位于临夏县桥寺乡朱家墩村以东500米处的山顶台地上。由烽火台和障墙组成,烽火台位于正中央,为实心四棱台体,底长、宽各5米,残高4米;四周为障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西、北两面障墙外高5米,东、南两面障墙外高6.5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17厘米,西墙正中辟有一门洞。

川城烽火台

陈家墩烽火台:位于和政县三十里铺镇三十里铺村墩底下社北面20多米处陈家墩山顶上。烽火台呈底部大顶部小的实心圆柱体,南面一侧残高6米,东北两面残高8米,顶部直径约5米,底部直径约10米,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台体为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10—20厘米不等,周边障墙已完全消失。

石坡梁烽火台:位于广河县城关镇双泉村石坡根社东南600多米处的山梁上。烽火台为实心四棱台体,断面呈“凸”字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下两层均平面呈正方形,下层为高7米,边长10米,上层高2.5米,边长2.5米;台体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0厘米,周边障墙被开垦为耕地,完全消失。

尕塬烽火台

临夏境内烽火台的选址基于视觉因素,一般建在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山顶部及道路转折处,居于制高点上,视野开阔,周围环境尽收眼底,便于有效观察敌情动态,进一步增强烽火台报警功能。也有个别修筑在河谷的耕地中,如和政县城西面的大古堆烽火台,充分反映了“烽燧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在平地高过处置”的建造特点。烽火台的修建方式,都是在原地面做好平地基础后,在中心处夯筑实心的四棱状台体,烽火台体四周再夯筑障墙,夯筑台体和围墙时大多就地取材,用当地的黄褐土和黑灰土等夯筑而成。根据地形不同,障墙一般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一面围墙正中留有圆拱形或方形的小门,便于人员出入。障墙内面修建有士卒居住的房屋和羊马圈,堆放报警器物的仓库等建筑。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每个烽火台设戍卒五名。到了清代,据清康熙本《河州志》记载,临夏境内绝大部分烽火台的戍卒被裁减,烽火台被废弃,只有个别重要位置的烽火台被保留下来,并由塘丁负责把守。

关山烽火台

随着历史推移和社会发展,临夏境内一座座沉睡百年的烽火台,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报警功能,宛如被岁月遗忘的老者。曾经冲天而起的滚滚狼烟、刺破夜空的熊熊火光,都化作了史书里泛黄的墨迹,唯有那层层夯筑的台体,还倔强地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如今,烽火台体周边的土地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肥沃的耕地,荒草小树在许多破败不堪的台体上生长,唯有台体上层层叠叠的夯土层,还在固执地拼凑着过往的惊心动魄。那些埋藏在土层里的箭镞,无声诉说着这里不仅是座建筑,更是凝固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死、忠诚与等待。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