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牡丹花下河州香
时间:2025-06-20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李 诚

◇李 诚

午后的阳光斜铺,我站在临夏南滨河路上,感受牡丹文化公园墙内翻涌而出的美,把繁华街道染成流动的花河。

推开牡丹文化公园的雕花木门,千年古牡丹正值盛时。魏紫和姚黄争艳场景撞进眼帘,花瓣边缘冒着那阳光磨炼出的金光。守园人老马手持水壶浇花,水珠落在碗大的花盘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泽。老马说:“这是百年间栽的紫斑牡丹。”细看,那些紫红色斑纹的花瓣厚如光缎,风过时只微微点头,抖落一身傲气。

折桥镇的千亩牡丹基地铺展在苍茫的大地上,紫斑牡丹与黄刺玫交织成斑斓画卷。花农马继富在花浪间时隐时现,手中竹剪翻飞如蝶。他摘下几朵半开的重瓣花递给我说:“临夏牡丹妙在花苞,你看这未展的瓣儿裹着蜜,能熬糖渍能做茶。”指尖轻捻便有黏稠花蜜渗出,甜香里裹着一些麻辣,犹如河州人直爽的性子。

八坊十三巷的茶坊在暖风中弥漫着香气。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端来三炮台盖碗茶,牡丹干花在茶水里舒展成一幅水墨画。茶未入口,先被蒸腾的花气醺醉了眉目。正如刘克庄的那句“四月八采花,五月五封坛”。她指着房檐下整齐的盖碗茶杯笑着说:“这牡丹花酱要在窖里收藏300天,等春节时配上河州包,便是河州人家必备的年味。”

太阳西斜时,万寿山成了观花绝佳处。赤红色的丹霞地貌托着漫山牡丹,如火焰灼灼天空。山道上遇见几位中年男子举着牡丹苗,他们说:“要栽到北塬新垦的地里去,牡丹不挑地,给点水分就能长。”他们布满沟壑的脸上像是映着晚霞,一个年岁大的说:“像我们河州人,走在哪落地就能生下根。”

归途经过大夏河流域的生态廊道,落日将两岸花海浇铸成金红琉璃。一位老人在河边上挥笔,宣纸上的牡丹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有几个姑娘穿过花丛,一旁的少女手持洒落的牡丹瓣顺着河水漂向大夏河;有几个回家的孩子举着米糕奔跑,糯香跟着花香追着童声洒响一路。

夜色漫溢在东公馆的檐角时,街角饼炉正飘出芳香。一位摊主抽出一枝将谢的牡丹插在炉边,炽热的面香与冷艳的花气在空气中缠绵交织。他笑着掰开夹着花瓣的饼说,“鲜花烤饼是祖辈传下的秘方,牡丹花谢了,精神还在面里哩!”

灯火阑珊,我怀揣着临夏人相赠的牡丹苗踏上返兰路程。后视镜里的河州城渐次隐入夜色,唯有大夏河的牡丹仍在夏夜里烈烈燃烧。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为何被称作“牡丹之乡”,在这里,草木懂得把根系扎进深土,把芬芳举向大地;人们擅长将微风揉进面团,让希望在石缝里开出倾世容颜。

山河万里,此间最香。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