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柯
王竑不仅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军事家兼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由于王竑爱国事迹非常突出,人们对他作为一名爱国民族英雄了解比较多,印象深刻,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对他作为政治家的事迹了解甚少。因此,本文专门对王竑政治事迹进行论述,以期人们对这位明代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有一个清楚认识。
王竑的政治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即明代宗在位时期;后期,即明英宗复辟后和明宪宗在位时期。前期,王竑政治活动轰轰烈烈,曾在土木堡事件后为挽救国家危亡,率众当廷打死为虎作伥、气焰嚣张的锦衣卫指挥马顺,并在随后的京城保卫战中协助民族英雄于谦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京城保卫战胜利后又被朝廷委任为江淮巡抚,在疏通京杭大运河和救济百万灾民中政绩卓著。在后期,在蒙古鞑靼侵扰明朝北方,明军连吃败仗军情紧急的情况下,王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被朝廷重新起用,官复原职,率军击败鞑靼侵扰,再建战功。之后再次被委任为江淮巡抚,最后升任兵部尚书。
作为政治家必须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有关政治活动。王竑前期的政治主张和有关政治活动,集中反映在明景泰年间他给明代宗的两次奏疏中。这两次奏疏的内容《明史·王竑传》和《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等众多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而《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为最完整。现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将王竑给明代宗的两次奏疏情况叙述如下:
第一次奏疏时,王竑官职为佥都御史,官阶并不高,为正四品,被朝廷委以重任,让他巡抚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又命兼理盐课。在此期间,王竑目睹了江淮一带的广大百姓在雨雪等沉重自然灾害打击下,流离失所,生活极为艰难,性命难保的情况,于是在明景泰四年农历正月丁亥日给明代宗上书:
“山东、河南、东昌、开封,抵江北徐淮等处,去年正月大雪异常,夏秋雨水,人民庐舍漂荡,麦稻淹没,老稚颠连流徙。迩者,新春风雨连月,寒冱倍冬,不识天意果何在哉?
伏望皇上念祖宗社稷之重,上天咎征之戒,责有位之臣,痛自修省改图。进君子而退小人,俾忠良者任政,奸邪者屏处。又必省刑罚而止聚敛,节财用而抑贡献。罢无益盖造之工,严无功爵赏之滥,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庶几人事修而天变可回……”^[1]
明代宗采纳了他的这次奏疏意见,当即下诏曰:“连阴雨雪过多,皆朕不德,政务有乖所致,朕深警惧。内外文武大臣,亦当修省改过。勉辅朕躬,以回天意,以弭灾异。但有可以安邦利民之方,许诸人直言无隐。”^[2]
第二次奏疏时,王竑因担任江淮巡抚功绩卓著,已经被朝廷升任为左副都御史,并继续担任江淮巡抚并兼总督漕运,当时江淮一带灾情依然非常严重。王竑于明景泰五年二月丁未日上奏疏道:
“山东、河南并直隶淮徐等处,连年被灾,人民困窘。去岁十一月十六日至今正月,大雪弥漫,平地数尺,朔风峻急,飘瓦摧垣,淮河、东海冰结四十余里。人民头畜冻死不下万计,鬻卖子女莫能尽赎……
皇上即位以来,敬天之诚,爱民之仁,非不至也,而天变民穷今特尤甚者。臣愚昧无识,切恐圣德虽修而犹未至欤……伏望皇上共责有位之臣,修厥德,新厥治。修德也,必钦天命,法祖宗,正伦理,笃恩义,戒逸乐,绝异端,广仁爱,厚诚信,释猜疑,务果断,则修有其诚矣;图治也,必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伸冤狱,宽赋役,溥赈恤,节财用,禁聚敛,却贡献,罢工役,则图治有其实矣……”^[3]
明代宗接到王竑第二次奏疏,同样表示欣然接受。^[4]
为什么王竑第一次上奏疏之后,又第二次上奏疏?原因在于他发现第一次奏疏虽然被明代宗欣然采纳,有所实行,但实行不够彻底,因而实际收效不大;他还发现第一次奏疏中提出的政治主张还不够完善,在第二次奏疏中又做了一些补充。
综合分析王竑这两次奏疏所包含的政治主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就君主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而说的,其中包括10点内容:
1.钦天命。(君主应该恭敬天命,不能胡作非为。)2.法祖宗。(君主应该效法前代英明君主的做法。)3.正伦理。(君主应该端正伦理关系。)4.笃恩义。(君主应该注意对人切实实行恩义。)5.戒逸乐。(君主不应该贪图安逸享乐。)6.绝异端。(君主不应该听信邪说。)7.广仁爱。(君主对百姓广泛地实行仁爱。)8.厚诚信。(君主对大臣应该诚信。)9.释猜疑。(君主对大臣应该消除猜疑。)10.务果断。(君主对正确的事情应该果断去做,不能犹豫不决。)
第二方面,主要就革新政治而说的,其中包括13点内容:
1.进忠良。(君主应该任用忠诚贤能官吏。)2.远邪佞。(君主应该疏远奸邪小人。)3.公赏罚。(君主应该做到赏罚分明。)4.伸冤狱。(君主应该伸张正义平反冤案。)5.宽赋役。(君主应该减轻农民租税负担。)6.溥赈恤。(君主应该对受灾和困难的百姓广泛地实行救济。)7.节财用。(君主应该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8.禁聚敛。(君主应该禁止聚敛财富。)9.却贡献。(君主应该停止让地方上贡财物。)10.罢工役。(君主应该停止建造无益的建筑和让百姓服各种徭役。)11.省刑罚。(君主应该减轻刑法。)12.散财以收民心。(君主应该散发财务来收揽民心。)13.爱民以植邦本。(君主应该爱护百姓来培植国家根基。)
王竑以上奏疏内容主要针对皇帝说的,但也建议皇帝“共责有位之臣”修明政治,也就是说希望皇帝督促诸位大臣要做到奏疏所讲的这些修明政治的措施。
王竑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些政治主张,并不是偶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他自从走上明朝政坛以来,通过亲自参与有关重大政治活动,深刻了解当时明王朝存在的严重政治危机;2.他深知解决这些问题,消除明王朝政治危机的办法,那就是必须切实进行政治变革来清除各种弊端;3.他通过担任两淮巡抚亲自到江淮救灾深入社会下层,目睹了数以万计灾民的深重苦难,因而更加认识到革新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受到前代著名政治家诸葛亮、魏征等影响。
王竑提出的这些政治措施都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皇帝若能认真实行,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政治效果。实际上王竑的这两次奏疏被明代宗采纳后,得到了一定的实行。《明史·景帝纪》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正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又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5]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明代宗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其中不能不说有王竑的上奏疏之功。换句话说,王竑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明代宗的实行。
王竑的两次奏疏,之所以能够被明代宗采纳,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王竑奏疏内容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国家和人民;2.王竑利用被儒家崇奉的经典著作《易经》和当时被一般人信奉的“天人感应”说来说明问题,容易被明代宗接受;3.王竑当时因为在土木堡事件后,于朝廷当场带头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和随后的京城保卫战中功勋卓著,在全国享有极高声望,因此深得明代宗信任;4.明代宗本身经过土木堡事件和京城保卫战后,受到残酷的现实教育,深知像王振这样的奸佞给国家造成的祸害,也明白只有依靠像王竑这样一些贤能大臣才能治理好国家,因此易于接受这些意见。
但好景不长,随着祸国殃民的明英宗复辟,一大批权奸上台执政,王竑遭到残酷政治迫害,被削职为民送回家乡河州,其政治主张自然也被搁置一边。
在后期,王竑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明宪宗即位后,王竑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再次给了王竑实行政治主张的机会。王竑确实在军事方面发挥了卓越才能,向明宪宗提出了一些好建议,并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作出了许多贡献:天顺八年冬十月辛巳日,他在升任兵部尚书后,曾给明宪宗上书:“……居安思危,而武事不可不讲。”^[6]
他曾给君主上军事奏疏4份,还具体进行了一些军事革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恢复武学,为朝廷培养军事人才,加强军事研究;2.令天下边疆各陈战守方略,督促各地做好战备工作;3.对军队进行整顿,革除影响军队建设的各种恶习弊病;4.准备将两位优秀人才岳正和张宁引进到兵部,加强兵部力量。
王竑的这些军事建议切中了当时明朝政治军事的要害,他提出的一些军事改革措施也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但不久由于明宪宗听信权臣大学士李贤出于私人成见的意见,阻挠他改革计划的实行,王竑知道自己的政治计划最终难以实现,于是便愤而辞官归隐,其军事改革计划也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王竑的辞官归隐既是他个人的政治不幸,也是明王朝的极大政治损失。如果王竑在位的时间更长,他的政治包括军事改革计划得以顺利实现,那么明王朝有可能得到中兴。但由于他的辞官归隐及政治军事改革计划不能实行,导致明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王竑的政治改革主张尽管过去了六百多年,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就革新政治而说的许多内容,如“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禁聚敛、却贡献、罢工役、省刑罚、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等,对加强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反对铺张浪费、关注民生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提出的有关军事方面的改革主张,对加强军队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