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国内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陇原大地最美好的季节到来,带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着先进的发展理念、更带着诚挚的热情,为甘肃省加快构建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建言献策。
“甘肃的自然禀赋极为丰富且独特,是一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巨大宝库!”在调研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座谈会上,湖南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杨院士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
单杨认为,甘肃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应着眼于怎样将特色资源禀赋利用好,挖掘巨大的农业产业潜力,在粮食增产减损、农副产品转化利用方面做好“深”“精”文章,省农科院应当整合13个专业研究所的力量,全链路统筹谋划,发挥优势,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有所突破。他建议,甘肃省农业部门要紧盯大粮食观、大健康观,紧盯促进农户增收这个根本,将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在农科院进行调研座谈。
“甘肃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但除了鲜食外,只进行粗加工改为饲用,等于舍弃了玉米更多的利用价值。”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院士建议,对于昼夜温差大的甘肃来说,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更容易富集淀粉,且品质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是开发淀粉级材料的上佳原料,是农业产品工业化的新蓝海,市场空间巨大,应提早布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主动寻找发展机遇。
“比如甘肃品质极佳的道地药材,切片切块的简易加工对产业提升意义不大。如果结合‘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作为食药同源的重要材料则前景广阔。”金征宇的话令在座的省内农业专家眼前一亮。
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黄玉龙副研究员表示,院士团队的指导、点拨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以后在农产品精加工领域,我们要建立工业化思维,在价值挖掘方面实现新突破。”
专家为相关专业的学子开展专题讲座。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拍摄
常年致力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院士,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了关于系统化、长期化、有针对性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甘肃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研究生小刘在聆听了讲座后,深有感触:“陈院士在坚持中去伪存真,在求真中精准攻关,这是最朴素的科学精神,对我们青年学生很有启发。扎实的基础研究是一切学术科研目标的基础,我们要理解运用好院士来之不易的经验,为科学进步积跬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