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在此回响了千年,黄河上游的碧波滋养着这片多元共生的土地。在临夏,汉、回、东乡、保安和撒拉等42个民族如星辰般汇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谊。近年来,我州以民族团结“十进”活动为有力抓手,持续拓展创建实践活动,在机关、乡村、企业和社区等十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脉愈发茁壮。
统筹规划强保障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街道)、进乡镇(村组)、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医院、进景区、进庭院(以下简称“十进”),是创建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
州委、州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先后制定示范州创建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及宣传方案等文件,出台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28条措施,系统化推进各项工作向“铸牢”聚焦,为活动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州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连续调度部署重点工作,压茬推动任务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严格履行主体责任,遵循“一县市一品牌,一行业一亮点”思路,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行业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州上组建工作专班,开展全程督导、盯办落实,构建起党委统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格局……形成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十进”活动的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团结互助促振兴
走进和政县达浪乡杨马族村,只见20座标准化羊舍整齐排列,800多只湖羊在圈舍里踱步,各族养殖户你来我往热情地打招呼……这片占地10亩的红石榴养殖中心,是达浪乡衔接省民委争取250万元补助资金建成的民族团结共富阵地。养殖户马文明正在给羊群分发草料,“咩咩”声此起彼伏。望着羊圈里日渐肥硕的湖羊,他黝黑的脸上堆起笑容:“从山上搬下来还愁没处搞养殖,现在新房子离养殖中心不远,养殖场里大家互帮互助,有人教我养羊技巧,还有人分享销售渠道。”今年3月租下4座养殖大棚时,马文明心里还打鼓,半年过去,他的羊存栏量不断上升,各族邻里的互助更让他暖心。
以“红石榴”命名的养殖中心,是临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的鲜活注脚。乡规民约里写着“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条款,广场街巷处处可见民族团结标语和绘着各民族共居共乐的图景,“同心石榴睦邻友好”活动中各族群众共制共品、闲话家常……我州把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创建工作贴近群众生活,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牧、文旅等特色产业,带动各族群众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迈进。
共谱发展协奏曲
在临夏县新集镇现代产业公司粮食烘干中心,国网临夏供电公司新集供电所回族员工为汉族群众的烘干设备开展用电检查,确保小麦丰收烘干用电无忧;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身穿“红马甲”的马进伟共产党员服务队与少数民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学习民族团结知识,就电费电价政策、网上国网APP等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在“十进”活动的版图上,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立体式开展“石榴花开”大讲堂、“光明学堂”“行走的思政课”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各民族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实施“一花五瓣”工作措施,积极打造“移动+固定”双驱光明驿站,设置“81890”(拨一拨就灵)党员连心桥供电服务监督电话,做到“有呼必应、有诉即办”,用电流编织起各民族连心的纽带,成为“进企业”领域的生动典范。
我州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加关注各族群众的发展进步,推动提升经济效益与扩大社会效益相结合。我州各企业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成立互助小组及投身公益事业等方式,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机关以专题学习、主题演讲等形式强化干部民族团结意识;学校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团结的种子;社区里各族居民共庆节日、举办活动,邻里亲如一家……临夏州以“十进”活动为纽带,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社会各角落,增进各族群众的感情与共识。截至目前,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地、培训基地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全覆盖。
从机关到乡村、从校园到景区,民族团结“十进”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临夏大地的每个角落。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感情,在互帮互助中凝聚力量,共同描绘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