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在全民健身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运动行列。然而,不当运动导致的损伤也屡见不鲜。有人为了减重,每天暴走2万步还爬楼梯,结果导致半月板损伤;还有人跟着网上视频练习“减脂操”,没做热身就挑战高难度动作,拉伤了腰部肌肉……这些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全民健身不仅要“动起来”,更要“会动起来”。近日,记者采访了东乡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马利,他为大家支招,分享科学运动的秘诀。
在马利看来,科学运动的前提是了解自身状况,这能帮助大家判断是否适合运动及适合何种运动。比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或处于各种疾病急性期的人群,暂不适合运动。若贸然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引发严重后果。即使是看似健康的人,通过运动前评估,也能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制定更安全、有效的运动计划。
运动类型分有氧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强度小、节奏慢,像慢跑、快走、健身操等,主要消耗脂肪供能,能提升心肺功能;无氧运动强度大、节奏快,如拳击、快跑、踢足球等,以葡萄糖供能为主,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建议从快走入手,慢慢增加运动量。同时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锻炼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能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和耐力。
运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选择宽松吸汗和排汗的衣物,以及大小适中的鞋子和袜子,能提升运动舒适度,减少受伤风险。热身以提升心率、活动关节和激活肌肉为目标,动态拉伸为主(如高抬腿、弓步走、手臂绕环),重点活动膝关节、踝关节、腰部及肩部等易受伤部位,让身体各部位为即将开始的运动做好准备。运动中,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才能维持身体正常代谢。运动后,要及时放松,缓解肌肉紧张,可慢走5—10分钟降低心率,再进行静态拉伸(重点拉伸大腿、小腿、背部肌肉),肌肉酸痛可通过泡沫轴按摩、温水浴缓解。
针对不同群体的运动注意事项,马利一一进行了阐述:儿童青少年是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户外运动不足会影响他们的骨骼发育和视力健康。6—12岁儿童应多做跳绳、踢毽子和打篮球等“跑跳类”全身性运动,这些运动能刺激骨骺生长,帮助长个子,还能提升协调性,但要避免过度训练。
对于中青年群体,推荐“有氧+力量”的组合训练,上班族久坐导致肩颈问题突出,每天靠墙站十几分钟、进行一些扩胸运动,能缓解肌肉紧张;周末可尝试骑行和游泳等有氧运动,搭配哑铃与弹力带等力量训练,既能减脂又能增强肌肉力量。谈到老年人运动,马利表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及八段锦等较为温和的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快速转身和登高。
“运动时出现不适,先停下来!”这是马利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受伤后,要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伤害,减少活动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冰敷是处理急性运动损伤常用的方法,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应该用毛巾包裹冰块后再敷,以免冻伤皮肤;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受伤部位,适当施加压力,这样可以减少肿胀和出血,但要注意包扎的力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比如脚踝扭伤后,可以在坐着或躺着时将脚垫高。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如骨折和韧带断裂等,要及时就医,不能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
科学运动没有固定模板,却有着共通的原则——尊重身体规律、循序渐进、注重细节。从了解自身状况开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好每一次热身与放松,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在运动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